去年12月26日,圣彼得堡的欧亚经济联盟峰会,气氛异常尴尬。视频会议里,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正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激烈对峙,话语间火药味十足。
卢卡申科似乎对帕希尼扬的视频出席方式很不满,言语中带着嘲讽。然而,帕希尼扬的回应更加直接,甚至带着怒气。
他当着普京的面,再次强调亚美尼亚官员不会访问白俄罗斯,原因是白俄罗斯在2020年纳卡战争中偏袒阿塞拜疆。普京静静地坐在主位上,面对两位盟友的公开内讧,一言不发。
这不寻常的一幕,像极了一个家庭的内部矛盾,撕裂了原本应是亲密的联盟关系。它不仅是简单的口角,更是普京“后院”开始失控的危险信号。
“小弟”在撒泼?
帕希尼扬如此强硬,并非一时冲动。这股怨气,深埋于2020年的第二次纳卡战争。
那场持续44天的战事,阿塞拜疆在土耳其支持下,击败了亚美尼亚,夺回了纳卡大片土地。作为亚美尼亚军事盟友的俄罗斯,初期却袖手旁观。
直到后期,俄罗斯才介入调停,并派驻维和部队。但这迟来的干预,反而激怒了双方:亚美尼亚觉得自己被背叛,阿塞拜疆则认为俄罗斯阻碍了其扩大战果。
对亚美尼亚来说,那次失败是巨大的创伤,也彻底摧毁了他们对俄罗斯主导安全体系的信任。这直接促使他们开始将战略目光投向西方。
帕希尼扬在峰会上对卢卡申科的回击,更是将这种失望公之于众。他那句“只要白俄罗斯由卢卡申科总统领导,任何亚美尼亚官方代表都不会访问白俄罗斯”,直接点明了立场。
这场争吵,其实是亚美尼亚对俄罗斯及其核心盟友长期积怨的总爆发。普京的沉默,或许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正是这场“失信”悲剧的参与者。
“大哥”被打脸
如果说亚美尼亚的“掀桌子”是内部的裂痕,那么阿塞拜疆的行动,更像是一场对曾经“大哥”的公然羞辱。
俄乌战争爆发至今,俄罗斯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持续下滑。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看准时机,开始向欧洲出售天然气,抢占俄罗斯的市场份额。
他还强硬要求俄罗斯从其领土上撤走维和部队,摆明了要摆脱俄罗斯的军事存在。这都是对俄罗斯传统影响力的直接挑战。
两国关系近期持续恶化。去年底,一架阿塞拜疆客机在俄罗斯车臣上空疑似遭遇炮击坠毁,38人遇难。普京致歉,但俄方至今未承认开火,也无赔偿,调查遥遥无期。
今年6月,冲突进一步升级。俄罗斯执法部门逮捕数名阿塞拜疆人,其中两人离奇死亡,阿方尸检称系殴打致死。阿塞拜疆随即以“间谍”和“贩毒”为名逮捕俄罗斯人,并公布了他们受伤的照片作为报复。
近期,阿利耶夫更是选择在国际媒体上,公开称俄罗斯对乌克兰领土的占领是“侵犯”,并鼓励乌克兰继续战斗。这种言论,直接挑战了莫斯科的核心利益和叙事。
面对阿利耶夫的公然挑衅,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回应显得异常低调,仅表示“不认同其观点”。阿塞拜疆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俄罗斯的痛点上,其目的很明确:利用俄罗斯的虚弱,彻底摆脱控制。
谁给了底气?
俄罗斯“外叛内乱”的局面并非孤立事件。它背后是地缘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
最直接的原因,是俄罗斯军力深陷乌克兰。大量军事、经济资源被消耗,使其无力兼顾传统势力范围,特别是高加索地区。普京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武。
高加索本身就是个“火药桶”,历史上的分离主义情绪和未解的问题(如车臣、格鲁吉亚)让莫斯科难以承受开辟第二战线的代价。
同时,土耳其的强势介入提供了外部助力。通过支持阿塞拜疆,土耳其成功将其影响力渗透进外高加索,打破了俄罗斯在此区域的传统战略包围。
土耳其正试图打通连接中亚突厥语国家的战略通道。阿塞拜疆的“脱俄入土”,正是土耳其实现其地缘战略野心关键的一步。
普京的“后院”并非只是失火,而是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个真空迅速被新的玩家(土耳其)和旧有的怨恨(亚美尼亚对俄罗斯的失望)所填补,形成了一股俄罗斯当前难以压制的离心合力。
笔者以为
圣彼得堡峰会上的盟友争吵,与阿塞拜疆的公开叫板遥相呼应。这些事件共同奏响了俄罗斯在前苏联空间影响力衰退的挽歌。
普京正在为他过去的战略傲慢,以及当前俄乌战争的战略失误,付出双重代价。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几个昔日“小弟”的忠诚,更是支撑其大国地位的整个地缘战略根基。
这场“外叛内乱”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后续的连锁反应,恐怕连普京自己也无法预料。
象泰配资-配资炒股导航-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