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第十二兵团的司令黄维与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之间的矛盾,长年未能化解,直到两人辞世,也未曾释怀。黄维终其一生,都对廖运周怀有深深怨恨,甚至不愿与其交谈;而杨伯涛,则认为自己被黄维这个“外行”坑害了。此二人死后,心结依然未解,矛盾也逐渐加深。
特别是杨伯涛,对黄维的怨恨深刻,源于一件事——黄维将淮海战役中使用毒气弹的责任推给了他。在回忆录中,黄维提到:“兵团部曾策划利用空军大规模投毒气弹来掩护兵团的突围。”尽管黄维声称自己并不知晓毒气弹是否由杨伯涛使用,但他也没有否认自己在战场上使用了凝固汽油弹。黄维坚称这些举措是为了保证兵团的撤退,但杨伯涛却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仇恨,认为黄维不敢面对责任,将所有过错都推卸给了自己。
临终时,杨伯涛依旧无法原谅黄维,不仅因为黄维逃跑时没有事先通知他,还因黄维在回忆录中一次次推卸责任,使得杨伯涛觉得自己成为了替罪羊。尤其是黄维的“认错”方式,更是让杨伯涛心生不满。黄维在回忆录中提到:“在蒋军节节败退之际,形势愈发艰难,我被任命为十二兵团司令,而这一职位本应由胡琏担任。”黄维看似在解释自己的无奈,但显然,胡琏和其他军官并不认同他,并且对他不加掩饰地表现出轻蔑。
展开剩余70%黄维回忆道,自己曾在战时选择了逃跑,并称自己“只是个临时工”。但杨伯涛不以为然,认为黄维从未真正承担责任。两人在回忆录中的相互指责,激起了更深的怨恨。特别是黄维将使用毒气弹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杨伯涛时,杨伯涛更加愤怒。杨伯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强调:“黄维和胡琏命令使用毒气弹,而我只是执行命令,责任不应由我独自承担。”
通过回忆录中的文字,黄维试图为自己辩解,但其行为已无法摆脱历史的沉重。尽管他在逃跑时还亲手销毁了相关的罪证,但他依然无法逃避在历史审判中留下的痕迹。杨伯涛明确表示:“毒气弹并未挽救蒋军的失败,而其背后的责任,应该由黄维和胡琏共同承担。”然而,黄维依旧试图将责任推向其他人,尤其是杨伯涛。
黄维深知使用毒气弹是违反国际法的战争罪行,然而他依旧做出了这个决策,最终导致了一场巨大的争议。黄维不仅在战时知情,还亲自销毁了与毒气弹相关的文件,试图掩盖罪行。而这些被毁灭的证据,证明了黄维知道使用毒气弹的严重后果。
而即便在黄维失败后,他并没有像黄百韬那样选择自尽,也没有像杨伯涛那样选择跳河结束生命。他依旧顽固地生活在这个纷争四起的世界中,直到他离世。杨伯涛的痛恨不仅源于黄维将毒气弹的责任推给了他,还因为黄维在回忆录中将自己逃跑的责任也一笔勾销。黄维的回忆录中提到:“各部队在命令下达后,乱作一团,尤其是战车营,提前开始了突围,其他部队也误以为战车营开始行动,结果导致了混乱。”
杨伯涛对此回应道:“黄维和胡琏早在下午四点多就开始突围,他们根本没有通知我和覃道善。”杨伯涛的反击揭示了黄维的虚伪,而黄维的回忆录和杨伯涛的反击,成为了二人心结未解的历史遗产。
纵观整个历史,黄维和杨伯涛的纷争没有赢家。双方的回忆录成了他们对立的证据,彼此指责对方,导致更多的误解和仇恨。尽管两人均已经离世,但这一段历史依旧深刻影响着后人。而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黄维和杨伯涛这对冤家,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他们的恩怨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无法解开的结。
发布于:天津市象泰配资-配资炒股导航-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