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3日,刘陈邓给军委报告对黄维兵团作战情况。提到,最近3天,仅歼灭第10军114师之341团2个营。黄维兵团伤亡不下2万,但是俘虏仅约5000。目前敌人尚能突围的建制完整的部队不过6个团。请求使用华野13纵和7纵加入进攻。(见下图)
这段电报,至少反映了这么几个信息:
一、黄维兵团被歼灭多,但是俘虏少,死硬顽固比很多国军精锐兵团高一格。
二、中野战力虚弱,打虎猎狐,凿硬核桃能力有限。
尽管此时黄维兵团有战斗力的建制完整,尚可突围的部队不过6个团,但是以中野(7个纵队加2个军区独立旅)当时实力,恐怕仍难独立完成围歼重任,还需要调用华野2个纵队加入团战。同时说明黄维兵团持久力之坚强。尽管伤亡过半,也不是一听我军冲锋号就垮。
想要销号12兵团部?你得再拿华野2个纵队的战斗兵来堆!
12月9日,给军委的电报中再次提到,8日凌晨三点夜间攻击,歼灭黄维兵团2个加强团,俘虏仅1500人。按两个大团,3000人满编算。等于6000人被歼灭,仅俘虏1500。死伤比例接近75%。(见下图)。黄维兵团的顽固死硬,拒不投降,可见一斑。
中野4纵战斗总结中提到:黄维兵团夜间忍受中野攻击,白天就以坦克为引导,开展凌厉的逆袭反击,12月3日-11日(这是刘陈邓3日给军委报告中提到,黄维兵团已经只剩6个完整的步兵团的情况下),4纵3个半连,在黄维的逆袭中全数牺牲。见下图:
以上可知,黄维兵团确实不愧为国军系统最精锐的王牌兵团。顽固透顶,死战不降。以当时中野大别山一役后,空前虚弱的炮兵火力,硬吃这样的精锐着实艰难。
你会说,中野部队发明的没良心炮,威力那么巨大,一炮能把几十个敌人连同工事送上天,既然已经围定了黄维,摆炮挨个轰,黄维凭啥顶得住?
那么真实历史上,黄维12兵团的覆没过程中,著名的“没良心炮”发挥了多大作用呢?我们结合史料,略作探讨。
原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李长林回忆在中野带部队打马尾子,攻击18师52团(团长唐铁冰)。
上图:李长林(1950年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参加首届全国战斗英雄表彰大会,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他明确提到:当时,中野工兵连用地下挖坑的方式,发射二三十包炸药包(见下图)。应该指的就是“没良心炮”。
这种中野土造的,埋在地下的抛射火药的武器,就是著名的“没良心炮”,也被叫做炸药发射筒。口径最大的可以达到300-400毫米,赶得上大和号战列舰的主炮了。(见下图)
中野4纵对黄维兵团14军10师驻守的李围子进攻中,该部明确提到,在围攻的时候,为破坏守军工事,动用的主力炮火是炮三团。
而一般印象中威力巨大,具有恐怖破袭效果的用小炮和迫击炮送炸药的“飞雷”,4纵仅仅发射了9个。只凭9个土造飞雷,弹着点也不精确,就能轰垮14军第10师的三层立体交叉防御体系吗?
上图:中野4纵28团3连突击李围子的排以上干部。
恐怕李围子围歼战,甩出去的这9个飞雷,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正规炮兵的炮3团。(见下图)
9纵并明确提到:炮火只能摧垮部分或突破口的敌人前沿建筑物,开辟突击道路,压制敌人炮火(压制敌军炮火,没良心炮这种弹着点很随机,完全不可控的土家伙明显用不着)。歼灭敌人,还得靠步兵完成。
一般指战员于突击之前,精神异常紧张(意不意外?没有影视剧里反映的那种好像自己有9条命一般的盲目大无畏和乐观不怕死,而是指战员普遍精神异常紧张),年轻部队更是沉不住气,一听炮响就想立刻突击。(见下图)
当然,中野9纵也提到:为弥补火力不足,战士们创造了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飞雷。这貌似和汽油桶抛射炸药包的没良心炮不是一回事。但从中野的战报和经验总结中看,无论是飞雷还是没良心炮,貌似都不是歼灭黄维兵团的过程中决定性的打破平衡的力量。(见下图)
9纵的总结明确提到,该纵的全部炮火,算上正规火炮和飞雷,在9纵眼中,也只是起到打开前沿突破口的作用,真正围歼黄维,还得靠步兵的不断突击,也就是拼战斗兵的消耗,谁先耗光谁出局。
而9纵眼中黄维兵团的特点:死战不退,寸土必争,逐户逐屋争夺。歼灭一个部队,俘虏甚少,不及总人数三分之一。防守构筑核心阵地,坚强的大核桃,控制18军作为机动部队,不断逆袭反击。(见下图)
如果一顿没良心炮和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飞雷,就把所有的工事里的步兵全部震晕炸毙。那攻击黄维兵团还会遭受那么多逐屋逐壕的争夺和反复拉锯逆袭吗?
张围子战斗(守军是原18军118师353团,划入第十军之后为75师223团),9纵26旅76团李团长试射了山炮、炮击炮,周政委检查了封锁黄维兵团火力点的每一挺重机枪,作战前准备。里面没有任何提到“没良心炮”、“飞雷”的准备。(见下图)
通过以上梳理的中野部队第一手的战斗报告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土造的飞雷和没良心炮,尽管让人印象深刻,见者称奇。但是不宜过分夸大它们对战斗进程的根本性决定性扭转性影响。
双堆集作战,真正的主力炮火还是正规炮兵部队(山炮-迫击炮-榴弹炮)。尤其是后期加强了华野特纵重炮之后,才真正对黄维兵团形成碾压。比如下图被调到双堆集的华野特纵105榴炮团。(见下图)
华野特纵炮3团自己也提到围歼黄维的时候,摧毁敌军工事,压制敌人炮兵,威力巨大,极受我军步兵指战员赞誉。(见下图)
9纵攻击杨围子,集中了超过100门的榴弹炮-山炮-野炮-迫击炮,齐放排射。炮弹刮风似的落在敌人工事上,鹿柴暗炮一扫光。没有“没良心炮”什么事儿。(见下图)
而杨围子的守敌14军军部及若干直属部队,战后全部被缴获的火炮,简直寒酸。只有2门野炮,3门山炮,化学炮2门。与中野炮火对比差不多是7:100的巨大劣势。(见下图)
中野3纵攻击18军52团(唐铁冰)防守的马尾子,也提到,总攻时的炮火构成是:华野支援榴弹炮、一纵支援的炮兵,以及3纵所有炮火,外加各式炸药包和发射筒。(见下图)
而马尾子的52团唐铁冰部队,和团长的名字(铁冰)一样死硬。当时中野攻击部队已经突破前沿,发展过去,壕沟里还有一个敌人抱着60炮死不投降,被当场打死。
中野1纵攻击黄维兵团精锐原18军的18师342团第3营防守的小马庄,炮火构成是山炮3,发射筒10,迫击炮17。最后才是炸药发射筒。(见下图)
在1纵最后一次对小马庄的总攻中,出现了“抛射炸药”的字眼。守敌大部被炸死或者震晕。(见下图)该营除了几十个人被俘虏,其余全部战死。
中野3纵对12兵团战术的印象中明确提到:我军炮火准备时,12兵团就缩进掩蔽部(言下之意,对敌步兵的直接炮火杀伤还是有限)。我突击时,守军即进入射击位,杀伤我突击部队。
52团是18军老团,部队素质高,解放战争没吃过大亏,南麻和土山集还占了便宜,所以娇气十足,自以为是。连队伤亡到十几人仍然死战不退。(见下图)
综合来看,所谓“没良心炮”或者说“炸药发射筒”,在当时仍然只是炮火不足情况下的补充。其威力,作用,都不宜过分夸大。中野3纵9旅攻击马尾子时对各类炮火的使用。迫击炮和小炮送炸药(即前文所说的飞雷)是配合山炮-迫击炮-重机枪一起使用的。
并且起初“飞雷”的使用顺序不合适,导致烟尘弥漫,影响后续炮兵射击的观察和测准,导致山炮未能摧毁制定的全部暗堡(言下之意,敲暗炮主要还是靠山炮),影响了第二梯队的突击。(见下图)
笔者认为,飞雷,或者“没良心炮”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过程中,顶多是辅助。并非是推翻战力平衡,造车黄维灭顶的决定性杀器。它的作用,更多的是给敌军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给我军突击尖兵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真正对黄维兵团的防御体系形成彻底性破坏,还是靠射击更准确,火力输出更稳定的华野的特纵重炮团,靠各部队的山炮-野炮-迫击炮。
在“飞雷”(炸药发射筒)已经大显神威(把守军鹿柴-工事-死尸一起抛上天)的小马庄战斗之后,中野为了后续战斗加强炮火,仍然与华野13纵取得联系,进攻时,使得13纵的炮火能与中野炮火互相支援。
而且在最后总攻黄维兵团的时候,尽管中野1纵已经有了实战验证过的“没良心炮”这样巨大威力的土造核武器,但是进攻方向上,仍然要避开正面敌主力11师防区(如果这个炮真的无坚不摧,11师还用绕开吗?)(见上图最后一句),在火力使用上,仍然要靠13纵的正规队属炮火交叉支援。
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所谓飞雷和没良心炮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恐怖巨大的威力。不然中野不会要13纵的正规炮兵进行支援。
同时,从这种土造神炮,解放战争结束后,就再也没有见诸抗美援朝和建国后诸次对外战争,也可见,这种炮只能是“瘦狗屙硬屎”(邓政委原话)的中野在硬打国军头等精锐黄维兵团时,弥补重炮火力不足的临时急就章,不可复制,不可延续。
黄维兵团真正的垮掉,还是华野特纵和7纵-13纵等部队的正规火炮和大量战斗兵生力军加入之后,硬生生地对黄维各据点挨个拔疮,将守军的给养,装备和战斗兵彻底耗光,才完成吞吃的。
神勇无敌的没良心炮和飞雷,因为其土造硬创的过程极其原始又充满民间智慧,偶尔命中又威力巨大足以震晕整个命中范围全部敌军的实战效果的离奇-神奇外加传奇,传着传着,就逐渐拥有了不属于它的在双堆集战役我军火炮矩阵中的超高地位和话题流量。
实际上,它对双堆集战局的影响是有限的。
象泰配资-配资炒股导航-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